87岁的李磊明老人,在“长辈模式”下仍需与开屏广告、诱导链接“斗智斗勇”;近40个误触下载的应用程序,塞满了他的手机屏幕……这并非个例,而是当下适老化改造中“形式大于内容”的缩影。(11月14日央视网)
诸多APP把“长辈模式”简化为“字体放大术”,表面功夫做足,核心痛点却视而不见,让本应便民的数字服务,沦为困住老年人的“温柔牢笼”。

据央视网截图
“伪适老”对老年人而言,布满陷阱的数字界面不仅消耗时间精力,更消解着他们融入数字社会的信心。误触扣费、信息泄露的风险如影随形,部分APP甚至借“长辈模式”推送虚假保健品广告、理财骗局,让老年人的财产安全遭受直接威胁。更深远的是,这种形式主义的改造,正在加剧代际数字鸿沟,当老年人屡屡在弹窗与链接中碰壁,便会逐渐对智能设备产生畏惧与抵触,最终被排斥在数字化生活之外,沦为“数字难民”。
“伪适老”盛行在于商业逻辑对用户需求的碾压与设计思维的集体缺位。部分APP开发者将老年人视为“流量洼地”,把“长辈模式”当作合规摆设,实则暗藏更多诱导消费、强制引流的套路。在他们眼中,老年人的辨别能力较弱,更容易成为广告转化的“目标客户”,于是将开屏广告时长拉长、诱导按钮伪装成功能图标,用技术手段给老年人“设套”。同时,真正的适老化设计需要投入额外的研发成本,要深入了解老年人的使用习惯、视力状况、认知水平,而部分企业缺乏耐心与担当,不愿跳出“低成本合规”的舒适区,最终让“长辈模式”沦为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。
别让“长辈模式”沦为“数字牢笼”。破解“伪适老”困局,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,更需要回归“以老人为中心”的初心,让代码带着温度,让服务透着诚意。一方面,监管层面应亮出“硬刀子”,明确规定“长辈模式”必须默认关闭开屏广告、弹窗广告,禁止设置诱导性下载按钮,对违规APP实行“一次警告、二次下架”的严惩机制,用制度红线倒逼企业敬畏用户。另一方面,企业更要转变思维,把老年人当作真正的服务对象而非“流量猎物”。简化操作流程,取消不必要的注册步骤,将常用功能设置为一键直达。净化界面环境,把广告入口压缩至最小,所有跳转链接必须设置“确认延迟”功能,避免误触。优化交互设计,不仅放大字体,更要搭配语音提示、图标说明,让老年人“看得懂、用得顺”。
当然,家庭与社会的人文关怀同样不可或缺。子女应多花些时间教父母辨别网络陷阱,帮他们清理手机里的垃圾APP,设置安全防护。社区可以开设“银发数字课堂”,邀请志愿者手把手指导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,解答实际操作中的困惑。APP平台不妨建立“长辈专属客服通道”,提供人工语音服务,让老年人遇到问题时能找到靠谱的求助渠道。
适老化改造的核心,是让技术适配人,而非让人迁就技术。当老人不再需要与弹窗广告“斗智斗勇”,当老年人能安心顺畅地使用智能设备获取服务,“长辈模式”才能真正摆脱形式主义的桎梏,成为连接老年人与数字世界的桥梁。“真适老”,技术+温度缺一不可。愿每一份技术创新都带着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怀,让数字时代的阳光,温暖每一位银发长者的晚年。(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曹灿辉)